批八字 问财运 问婚姻 问姻缘

清朝皇子取名,清朝皇子取名字的讲究-pg电子试玩入口

2024-02-19 热度:4499

清朝皇子什么时候起名

在皇子没有生之前,字辈用字是已经知晓的,如康熙儿子辈的是“胤”,孙子辈是“弘”,曾孙辈是“永”。清宫惯例,皇子一般是周岁时由内务府会同宗人府请名,也就是说向皇帝请赐名,在多数情况下是由宗人府按名辈的应该用的偏帝拟好几个字,由皇帝定夺,当然也会有皇帝自己想好某个起名用字。在还没有起名之前,只称皇几子。但皇子在还没有起名之前就夭折的话,就一般不再进行序齿,在此之后生的皇子排行就可以往前推了。也有两种例外,一种是皇后或是皇帝特别宠爱的妃子生的儿子,像顺治第四子,连名字都没来得及取就夭折了,追赠为荣亲王;还有一种是没排序,但可以追赐名,像康熙、雍正有不少儿子都夭折没有序齿,都是追赐的名字。

清朝皇子的名字

爱新觉罗家族,经四百余年的演变,逐步汉化。首先体现在名字的汉化上。清康熙朝前,爱新觉罗家族的名字均用满语。为了标明直系与远支的区别,康熙帝在给诸皇子命名时一律用"胤"字,给皇孙命名一律用"弘"字(个别幼亡者除外)。这是爱新觉罗氏行辈用字之始。不过,当时康熙帝未必想用汉字排列一个行辈顺序,因为他没有要求皇子皇孙以外的人也用这个字命名。但《玉牒》中载,康熙帝诸子名字除胤祯外都用"允"字,因此有的人以为"胤"字不对。其实,康熙帝诸佣际怯?胤"字命名的,胤祯继帝位后,为避圣讳才将其兄弟的"胤"字改为"允"字。乾隆帝弘历不讲忌讳,其兄弟之名都保留了"弘"字。
乾隆帝以"永"字给皇子们命名。有一次皇六子永瑢画了一幅《岁朝图》献给祖母孝圣皇太后。乾隆帝在上面题了"永绵奕载奉慈娱"几个字,意思是让老太后为儿孙繁衍和成长而高兴。此后,永、绵、奕、载四个字就作为后代命名用字了。乾隆帝晚年将皇位让给了皇十五子永琰。为免众兄弟改名,而将永琰一人改为颙琰。此后道光帝绵宁继位,也将其名改为旻宁。咸丰以后,皇帝也不改名了。从这以后,皇帝与其兄弟都按辈份顺序命名了。道光时,上述六个字已不足用,故于丁亥年补了"溥毓恒启"四个字;咸丰丁巳年又续"焘闿增祺"四字,前后共十四个字。民国以后,爱新觉罗氏已成平民。为恐后世不辨宗亲,难明辈次,乃于1938年由宗人发起重修谱书。这次修谱由光绪帝七弟载涛牵头,由本枝宗人金松乔、庆厚等人组成修谱委员会。书名改为《爱新觉罗宗谱》。逊帝溥仪又增补行辈用字十二个,即:"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加上过去所定十四字共为二十六个字。从此,爱新觉罗氏按行辈用字命名的人才多起来。故爱新觉罗氏字辈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自己补充一下:胤字辈以礻为偏旁;弘字辈以日为偏旁;永字辈以王为偏旁;绵字辈以竖心旁为偏旁;奕字辈以言为偏旁;载字辈以氵为偏旁;溥字辈以亻为偏旁;毓字辈以山为偏旁 后面就不清楚了

为什么满清皇子的名字大多用生僻字?

汉人家族在取名时常常把辈分引入其中,以体现被取名的这个人在家族中的地位。当然不同地区不同姓氏各有其一套自成体系的辈分排序,如《北京市门头沟区地名志》就有记载当地李姓辈分的排序为:应、洪、会、永、天、成、德、继。汉人在取名时有这样的习俗,入主中原的大清皇室爱新觉罗氏又是否如此呢?

( 康熙皇帝)

其实在康熙皇帝以前,满清皇室爱新觉罗氏还没有这样的习惯。比如满清的开国皇帝叫努尔哈赤,他的兄弟分别叫穆尔哈齐、舒尔哈齐、巴雅喇,他们四人在取名上显然没有体现出辈分的特征。努尔哈赤的继承者是皇太极,他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除他之外,努尔哈赤还有15个儿子,他们分别取名为褚英、代善、阿拜、汤古代、莽古尔泰、塔拜、阿巴泰、巴布泰、德格类、巴布海、阿济格、赖慕布、多尔衮、多铎、费扬果。努尔哈赤的儿子在取名上显然也没有考虑到辈分。皇太极之后的顺治帝福临一辈以及康熙帝玄烨一辈也都没有考虑到这种取名习惯。

(乾隆皇帝(弘历))

但是满清皇室的取名习惯在康熙帝手里被改变了,康熙帝生有三十五子,除夭折的以外,还有二十四个儿子,他们名字的第一个字都为“胤”,如胤褆、胤礽、胤祉、胤禛、胤祺、胤祚、胤佑、胤禩、胤禟、胤誐、胤禌等等。除此之外,康熙帝还规定了“胤”字以下为“弘”,“永”两辈,如弘昼、弘历(乾隆帝)、永璜、永琏、永琮、永璇、永瑆。

雍正皇帝继位后,命诸阿哥将姓名中的“胤”字改为“允”字以避皇帝的尊讳。乾隆皇帝曾御题有‘永绵亦载奉慈娱’之句,因此后来就以“永绵亦载”四字为近支宗室命名行派。道光年间又规定“溥毓恒启”四字为载字以下字辈。咸丰帝又陆续规定了“焘、屹、增、棋”四辈。清代末帝溥仪又增加了“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十二个字。

(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和胞弟溥杰及二位胞妹)

至此满族宗室辈分前后共有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屹、增、棋、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26个字。

为什么满清皇子的名字大多用生僻字呢?

对清朝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清朝的皇帝、皇子取名字都特别喜欢用生僻字,比如著名的四阿哥(即雍正皇帝)名字叫胤禛、嘉庆皇帝名字叫颙琰、道光皇帝名字叫旻宁。这些名字估计大部分中国人都不认识。为什么清朝的皇帝对生僻字情有独钟呢?

清朝早期的皇帝、皇子,在取名方面跟其他满人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清太宗叫皇太极,他的大哥叫褚英、二哥叫代善、五哥叫莽古尔泰、十四弟叫多尔衮、十五弟叫多铎。他们除了姓氏全部是爱新觉罗外,名字都比较随意,二字、三字、四字的名字全都有。

清朝入关后,顺治皇帝在给自己儿子取名的时候,也还是按满人的传统,顺治帝长子叫牛钮、次子叫福全(顺治帝名字叫福临,按汉人的传统,父亲和儿子在名字上用同一个字给人感觉像是同辈,简直不成体统)、三子叫玄烨,即著名的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幼年继位,深受汉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清朝的诸多国策上面,连子孙取名上,也仿照汉人家族,用字辈的方式给子孙命名排辈,以便区别长幼尊卑和血缘远近。

康熙皇帝选择了“胤、弘”二字作辈分,乾隆皇帝选择“颙、旻、奕、载”四字,道光帝续了“溥、毓、恒、启”四字,咸丰帝又续“焘、闿、增、祺”四字。所以从雍正皇帝开始,满清宗室辈分排序为:“胤、弘、颙、旻、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就会发现,在这些字辈中,许多都非常生僻,甚至平时看都没看过。这就要说到中国古代有一条很霸道的规矩,那就是避讳。

所谓避讳就是对于君王和尊者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公羊传·闵公元年》中有一条写道:“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康熙皇帝登基后,因为避讳的原因,所有和“玄”、“烨”两字有关的文字,一律都要修改。比如紫禁城的北门原叫“玄武门”,但为了避讳而改成了“神武门”。这种因避讳而被迫改名的规矩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不过康熙皇帝觉得这个规矩华而不实,而且会造成民力财力毫无必要的浪费。但身为封建帝王,他也不愿意皇帝的名讳被世人所称呼。于是,康熙就在给儿子取名上,尽量选择用生僻字,这样将来无论哪个儿子登基成为皇帝,百姓在避讳上面就会减少很多麻烦。

因此,清朝皇帝、皇子取名喜欢用生僻字,其实也可以说是一项民心工程。

古代起名规律

清朝皇家取名字,是找些平常不大用的到的字,还要有好的说法的,因为皇上家的人名字要辟讳,一但成为皇子名字的字,百姓用到这个字就要小心了,尽力辟开不用。请看皇帝家人的名字,用的都是古里古怪的字吗!

清朝皇室取名是怎么排辈份的?

清朝王室自康熙开始,按字辈命名,不仅规定了必用字,而且规定了第二字的偏旁,如雍正这一辈皇子,第一字皆用“胤”字,第二字皆用“示”旁,如胤祖、胤祺、胤提……胤祯等。雍正皇帝是第四子,正名胤真。乾隆这一辈皇子,第一字皆用弘字,第二字皆用“日”旁(乾隆皇帝名弘历)。乾隆年间,皇六子永熔绘了“岁朝图’’进呈孝圣后,乾隆就在上面题了一首诗,有“永绵奕载奉慈娱”句,以后乾隆就在弘以下,选字“永、绵、奕、载”四字,作为取名辈字,道光又在“载”之后亲选“溥、毓、恒、启”四字。咸丰皇帝又在“启”字辈下选定“焘、屹、增、棋”四字。因此清朝皇室从雍
正辈起,取名用字的顺序是: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增、祺。到了末代皇帝溥仪的“溥”字辈,清王朝就被推翻了,以后取名是否使用这些辈字,就不知道了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热点文章

网站地图